臨帖可以說是書法培訓中必經的途徑。有功底的練習者期望融會貫通,練出自己的風格。初學的人要以古人書法為基本,穩扎穩打。但是我們在臨帖的過程中難免會感到枯燥無味,那么調節自己的心態就顯得很重要了。
調節自己臨帖的心態可以參考以下四種方法:
一、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么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還可以由后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二、研究揣摩,終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閑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三、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于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鑒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于古帖的音樂,激蕩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四、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愿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秉仁書院是國內首家專注于漢字美育研發的教育機構,專注研發交互式漢字識、讀、寫學習課件。包含識字、書法、篆刻、字謎、楹聯、漢字文化、詩詞文化、主題游學等體系。為幼兒、小學、中學及成人提供完整的漢字美育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