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培訓課堂里練習楷書所用的《金剛經》中,捺畫是分量較重的一個筆畫,經常處于主筆地位。它有一種夸張的寫法,是在其他碑帖中不多見的。《金剛經》中捺畫的寫法與波畫基本相同,一般來說,參考波法即可達到要求,只是行筆取右下之勢。走之捺多帶“蠶頭”,故落筆擬人時有明顯向左或向左下下探之勢,筆鋒翻轉后,先向右上呈拱狀,繼而向右下行,多順承逆勢,逐漸重按鋪毫,遂構筑捺尾。整個行筆過程,要充分展現一波三折之勢。
1、三折捺
三折捺的寫法:逆鋒人筆,稍行即向右下方行筆,同時逐漸下按鋪毫,使筆畫由細變粗,到適當長度和寬度稍轉向右上,逐漸上提使筆鋒收攏(寫大楷時要捻管配合,寫榜書時要配合腕臂動作),最后在右上部平出收筆。如“分、數”二字。
2、大折捺
寫法如楷捺,只是寫到一定寬度出捺筆時,向右加重鋪毫力度,稍作平出再出捺筆。這一筆比較夸張,能夠構筑字的橫勢,如“大”字。“本”字寫法比較特殊,有一個弧度,要細加體會。
3、曲線捺
其寫法基本等同三折捺,只是由于缺少提按,其形態猶如曲線,圓勁有力,如“還”字。
4、反捺
反捺如同長點,其寫法是逆鋒人筆,邊右下行邊按筆,然后邊提邊行,至收筆處回鋒收筆。但仔細分析,每一個字的提收位置多有不同,這正是它們的變化之處。如“于(於)”字。
5、燕尾捺
其寫法是逆鋒入筆,右下邊行邊按,然后邊行邊提,至長成反捺,然后回鋒至中部再向右上邊行邊出鋒,在底部出現一個燕尾狀缺口。如“以”字的燕捺己開唐代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楷書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