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衛瓘傳》謂其:“學問深情,明習文藝。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章草),時人號為一臺二妙。”二人草書同師法于張伯英(張芝)。大家認為衛瓘書法得到張伯英的筋,索靖得張伯英的肉。衛瓘自稱:“我得伯英之筋,(衛)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
梁武帝蕭衍《草書狀》,肯定了衛瓘草書在書史上的地位。梁庚肩吾《書品》列衛瓘為上之下。唐李嗣真《書后品》列衛瓘書為上之中。張懷瓘《書斷》卷中列衛瓘章草為神品,其小篆、隸、行草入妙品。并贊衛瓘:“天資特秀,若鴻雁奮六翮,飄飄乎清流之上。率情運用,不以為難。”時議認為:“放手流便過索靖,而法則不如之。”
衛瓘不僅兼工各體,還能兼學古人之長,是頗有創意的書法家。其章草學張芝而自成風格,與索靖抗席。學篆書也能在繼承其父古文的基礎上有所變化。馬宗霍《書林藻鑒》說:“瓘承父,覬傳古文,則瓘亦能篆也。”《魏書本傳》謂其善鳥篆,而宋夢英則謂:“瓘作柳葉篆,其跡類薤葉不真,筆勢明勁,莫能得學。”可見衛瓘在篆書方面也能在繼承其父的基礎上自辟蹊徑。更值得一提的是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所談到的衛瓘“更為草藁”也應當說是書史上的創舉。
《采古來能書人名》還記載:“ 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采張芝法,以法參之,更為草藁,草藁相聞書也。”而元鄭杓的《衍極》卷二《書要篇》劉有定注說道:“晉衛瓘采張芝及父覬法而作,蓋草書之帶行者,又名‘草稿’”。《古今法書苑》附《陸深總論》說:“張伯英之法,謂之草書(當指張芝所創今草),衛瓘復采芝法,兼乎行書,謂之‘稿草’”?!吨袊鴷ù筠o典》之中“相聞”的書條解釋道:“草書近行者……宜用于書函尺牘的贈答往來,故名。”
據以上諸說,可知衛瓘所創之草稿,乃是在張芝今草的基礎上,參其父衛覬筆法及漢末以來已流行的行書而創的一種介于草、行之間的書體,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行草”。既有別于章草或今草,又有別于一般行書,此體用于來往書札,更為便捷,所以又叫“相聞書”。
衛瓘是魏晉時期書法世家衛氏書派的關鍵人物,在這個世家中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衛氏一門四代,在魏晉時期,形成了典型的書法世家。三國時期,衛覬與鐘繇比肩,經過晉代衛瓘、衛恒、衛夫人等人的宏揚,形成了衛氏書門家風。在此過程中,衛瓘承前啟后,克紹箕裘,實為這個書法世家的奠基人。
衛氏書派影響極為深遠,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衛氏書風影響到大江南北。在南方,影響了四大家族中的王氏、瘐氏及魏晉高門郗氏;在北方,影響到號稱“北方第一名門”的清河崔氏以及陳留江氏。衛夫人與王羲之的父親王曠是中表親,故王羲之幼時得親承衛夫人的教誨。
唐人張懷瓘《書斷》有言:“郗愔善眾書,雖齊名庾翼,不可同年,其法皆遵于衛氏。”《北史·崔浩傳》載:“崔悅與盧諶,并以博藝齊名,諶法鐘繇,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江式《論書表》說:“臣六世祖(江)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父應元俱受學于衛覬(按晉初時衛覬已卒,江瓊應受學于衛瓘)古篆之法……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說明北方崔、江兩大世家,均世傳衛氏書法。從書法史的角度看,衛瓘與鐘繇都是南北書派的共祖,其影響之深遠,確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