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夫人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民間流傳著有關她的故事也特別的多。
洗墨池
蘇莊村東頭有個十來畝大的泊池,叫衛(wèi)夫人洗墨池。說的是衛(wèi)夫人小時習字,態(tài)度十分認真,有時一寫就是幾個小時,乏了她就去門前泊池里把筆硯洗一洗。一次,她練字累了,就把筆硯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里,泊池里的水從此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這泊池稱為衛(wèi)夫人洗墨池。
吃墨
有一個關于衛(wèi)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說,衛(wèi)夫人常常是邊吃邊看書,一次竟用饃把墨沾吃光了。等到王羲之來看她吃了飯沒有,但見菜原封不動還在桌子上,硯中的墨且光了。衛(wèi)夫人這才知道自己用饃把墨沾吃光了,兩人不由的笑了。
給鵝點睛
一次,王羲之畫鵝,什么都畫好了,就是眼睛左也不成右不成,總感覺畫的不好。于是,便請恩師衛(wèi)夫人給鵝點睛。衛(wèi)夫人接筆便點,誰知,這一點,鵝撲閃一下竟飛了。
墨汁雨
有年夏天,衛(wèi)夫人習字,把周圍山上的石頭、樹皮和能寫的地方上幾乎都寫滿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塊、樹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跡又混為一體變?yōu)楹谒@樣就有了人們傳說的“山上下過墨汁雨”的故事。
觀音老母烙餅
一天,衛(wèi)夫人將自己化裝成觀音老母,到集市去賣餅,她打餅和別人不一樣,她把案板放在臉前,烙鏊放在背后,搟一個餅從頭上往身后一扔,并恰恰落在烙鏊中,圍觀人水泄不通,嘖嘖稱贊。一會兒王羲之也來觀看,看到興奮時,不由脫口而說,這個手藝太妙了。衛(wèi)夫人聽是王羲之的聲音,就說,這還沒有王羲之的字寫得好哩。王羲之認為這是神仙點化他,心里高興,但又想,這觀音老母烙餅的技術確實太高了,自己的字哪能和她相比。于是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練的像觀音老母烙餅一樣妙。從此又跟衛(wèi)夫人苦學了一年,就告別恩師,走向社會,綜合名流特長,集精藝于一身,自成一派, 終成一代書法大家。
玉石白菜
話說,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寫成后,呈送皇上御閱。皇帝御閱后,連聲稱好,忙叫來大臣,把自己身邊一尊稀世珍寶——玉石白菜賜給她。衛(wèi)夫人在世時愛不釋手,經常擺放案頭。她死后,家人為表示紀念,經皇上恩準后,把玉石白菜作為衛(wèi)夫人的殉葬品,隨之入土;這國寶現(xiàn)存于臺灣故宮博物館。
用過的玉硯
解放前初期,在蘇莊村學校念過書的學生,沒有人不知道老師桌子上放著一方奇特的大玉石硯。那方大玉石硯有半尺厚,一尺多長,橢圓形,四邊雕有栩栩如生的飛龍。傳說,這玉石硯是大書法家衛(wèi)夫人用過的,土改時是農會從財主家搜出來后,便送給了學校。從那時起,都把玉石硯當作學校的“傳家寶。”當學生給老師研墨的時候,老師都要求學生要愛護玉石硯,并學習衛(wèi)夫從小苦學毛筆字時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但五十年代初玉石硯不見了,至今給衛(wèi)姓人家留下深深的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