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
王珣出身瑯邪王氏,初任桓溫掾屬,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累遷至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于謝安當政時為秘書監。后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于晉孝武帝司馬曜,被其倚為心腹,累官尚書左仆射,加征虜將軍,領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于司馬道子征討王恭時為衛將軍、都督瑯邪水陸軍事、假節,平亂后加散騎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年五十二。獲贈車騎將軍、開府,謚號“獻穆”,后改贈司徒。有文集十一卷。
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