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趙文淵,生卒年不詳。字德本,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人也。《周書》及《北史》中有傳,而此二書由于避唐諱,皆作趙文深。 《述書賦》云:“文淵、孝逸(趙孝逸),獨慕前蹤。至師子敬,如欲登龍。有宋齊之面貌,無孔薄之心胸”。
隸書《華岳廟碑》(亦稱《西岳華山廟碑》)是趙文淵傳世的唯一書跡。此碑立于陜西華陰的西岳廟內,碑身高約230厘米,寬約107厘米,厚約32厘米,額高50厘米,屬于豐碑巨碣。碑額篆書“西岳華山神廟之碑”8字,碑文則以隸書寫成。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天和二年(567)命史臣立此碑,為的是頌揚其父宇文泰在西魏天統七年(541)修復華岳廟。此碑撰文者萬紐于瑾,書者趙文淵,皆為北周當時的一時之選。
《華岳廟碑》的書體屬于隸書,漢隸的蠶頭雁尾特征隨處可見,結字亦大致上遵循著漢隸結字對稱均衡的原則。然而除此之外,此作品還有幾項值得注意的特點:第一是在用筆方面裝飾意味十分濃厚,波挑夸張而筆畫斬釘截鐵;第二是篆、隸、楷各體夾雜。
前人對《華山廟碑》這樣的奇異組合有正反兩極化的評價。有人認為鄙陋不堪,難以入目。不論個人的好惡如何,《華岳廟碑》在書法史上十分重要。其裝飾意味濃厚的用筆為東漢以來中原古法“銘石書”的末流,而隸書中夾雜篆籀與楷書筆意則是此時期北朝碑版書法的新面貌。
《華岳廟碑》首先引人注意的風格特點,為其多棱角的用筆。下筆、波挑皆求方截,整體看來骨節嶙峋,鋒芒畢露。以講究虛和用筆的傳統書法審美觀觀之,這些筆畫造作而不自然,與其稱之為“書”法,倒不如稱它為美術字。若進一步追溯書法史的發展,則可發現《華岳廟碑》的特殊風格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并非趙文淵個人的創發。它與三國和西晉時期的八分隸書有近似之處,同承繼自東漢末年以來的中原古法“銘石書”。
入隋后,其書跡一無著錄,或為暮年,時日不長,僅臨寫二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