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中的執刀如同書法培訓中的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并非觀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一般人喜歡采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于中指之后,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于向外發動。熟練后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另外,三指包抄的方法也被很多人接受。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并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并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干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刻制邊款時一般選用切刀
白文刻法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后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畫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畫,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畫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后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朱文刻法
刻朱文印與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筆畫、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雙刀流失作業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邊,剔去筆畫、印邊之外的殘留部分。印不必刻得過深,刻刀須緊貼筆畫,否則刻成鈐出后令人覺得白文變細,朱文變粗。無論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盡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寫寫的筆意。根據印文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運刀速度,轉換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著,小印宜輕而流暢。切忌不掌握輕重徐使筆畫斷裂,或刮削重復致全印死板。一切須勤學苦練,方能心手相應,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