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培訓中會學習到用柔軟的毛筆,把漢字各種字體的點畫寫得規范而精美,符合書法藝術的要求,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執筆不得法,是絕對做不到的。關于執筆的技法,《書譜》指出:“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深淺長短之類”當然是對執筆技法的概釋。
1.執筆要穩不宜緊
前人常說“執筆在乎便穩”,把筆掌穩當了,就能使筆管端正,“筆正則鋒正”,便于中鋒和中側鋒結合運筆。但執筆不能過緊,一緊就死板,寫出來的筆畫就泥滯不流暢。“執筆欲死,運筆欲活”的說法,是不符合邏輯的;“牢牢緊握,從背后突然拔不掉”的說法是不科學、不可信的。深知筆法的米帶在《海岳名言》中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書法難以學好,古人多半與執筆過緊有關,而今人則多與執筆不穩有關。
2.指實掌虛要適度
執筆的“指實”,就是五指執筆都要做到實在、堅實,以便用筆得力;“掌虛”,就是手掌要保持空虛,不能曲指塞掌,做到所謂“掌能容卵”。這樣,運筆就能既穩實,又靈活,容易把字寫得健美。但是,這都要做到適度為好,不能一味求實求虛,如果超出了限度,就會造成僵而不活,影響運筆。例如,用過于“虛掌”的所謂“龍眼法”,寫出來的大字無力,寫的小字也不活脫。其實,“虛掌”便于以指運筆(即運指),如不運指或妨礙運指,“虛掌”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3.執筆高低要適當
執筆的高低要講究,其標準是根據字體的類別、大小和筆管的長短而定,不能一概而論。虞世南說:“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這是根據筆管的長度和字體的類別說的。從字體的大小和筆管的長短來說,寫小字執筆低一些,寫大字執筆高一些;筆管長要執高一些,筆管短要執低一些。但總的說來,執筆低些更得力。梁峨在《執筆診》中指出:“執筆低則沉著,執筆高則飄逸。”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
4.注意錘煉無名指
五指執筆能否做好,主要是看無名指是否得力。無名指因為平時用得少,形成了既笨又弱的缺陷,在執筆時,盡管有小指輔助,但仍然難以起到“格”筆的作用,以致常常影響書寫的筆力。如逆筆欠逆趣,勒筆缺澀勢,鉤、挑、撇等筆畫不勁健等,都與無名指“格”得不靈活有關。因此,盡量錘煉無名指,同時加強小指的助力,使之真正起到“格”筆(含拒、揭、托、挑等運作)的作用,確實是執筆的一個訣竅。
5.運腕也要運指、肘
古人論書,常有片面性的缺陷,如說“死指活腕”,“當使腕運而指不知”,“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等。其實,寫一寸以下的字,只要運指就行了;寫一寸以上的字,要運腕結合運指;寫盈尺的大字,不僅要運腕,還得運肘;要寫更大的字,主要靠肘和肩關節的活動.鄭構在《衍極》中說:“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魏、晉間帖,掌指書也”。鄭構此論,說到了書法的要害。書法“不可言傳”的微妙,多在指法方面,因此“非手授不得其精”。“書法中絕”,主要是由于運指法失傳,所以歐陽修慨嘆“字法中絕”的同時,即指出運指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越強調“死指活腕”,背離魏、晉法帖越遠,以至于陷于“欲換凡骨無金丹”的困境的重要原因。
6.懸腕懸肘要苦練
寫好大字的關鍵,是要懸腕懸肘。但要練好這一高難技巧,只能循序而進:第一步先把腕提離桌面,讓衣袖挨桌面作依托(不同于墊枕的“枕腕法”);第二步用肘作支架,把腕懸起;第三步既懸腕,又提肘;然后漸漸提高,作到高懸肘.同時可以兼用“回腕法”,把手向身子靠近些;也可以把座位墊高一些,以便容易懸腕懸肘。還可以用黑板或涂黑幾張廢紙,用舊筆蘸清水揮習。經過勤學苦練,達到心手相應,就可以揮毫自如了。否則,眼巧手拙,“腕下有鬼”,是不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書法家的。
7.區別大小筆執法
由于寫小楷與寫榜書的筆法很不相同,所以需要注意區別大、小筆的執法。例如,用碴筆寫榜書,要五指攝管,不能用“五指執筆法”;用斗筆寫盈尺的大字,“掌虛”也不如“掌實”更得力。張旭說:“往往興來,五指包管”。當然,這只有揮毫自如的人才能這樣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