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一区/国内黄色精品/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主播精彩在线

知識分享

書法發展的過程有哪些變化(4)

  三從帖學到碑學

  書法發展經歷了晉、唐、北宋三個高峰之后,到了南宋,除了留下有限的幾幅有名的作品(吳說《衰遲帖》、陸游《秋清帖》、范成大《急下帖》、朱熹《城南唱和詩》、文天祥《虎頭山詩》等)之外,書法呈現出每況愈下的景象。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指出:“自歐虞顏柳旭素以至蘇黃米蔡,各用古法損益。”清梁蠓《評書帖》中指出:“晉書神韻瀟灑,而流弊則輕散;唐賢矯之以法,整齊嚴謹,而流弊則拘苦;宋人思脫唐習,造意運筆,縱橫有余,而韻不及晉,法不逮唐;元明厭宋之放軼,尚慕晉軌,然世代既降,風骨少弱。”唐代以來雖然“各用古法”,書法得以向前發展,也就是說各家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態度,而對古法的某些方面有所忽略,造成或“輕散”,或“拘苦”,或“韻不及晉,法不逮唐”,或“放軼”種種缺憾,到元代初期,書法已到了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地步。元代趙孟頰的出現,恰恰是對“宋之放軼”書風的矯枉。他的全面復古,是對傳統書法,特別是對晉唐以來帖派書法的繼承和發展。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對趙作了這樣的評價:“書法甚難,有得于天資,有得于學力,天資高而學力到.未有不精奧而神化者也。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書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對趙孟頰的書法盡可以爭論,但是當書法走到窮途末路的時候,趙孟頹力挽狂瀾,全面恢復并發展晉唐書法,這一巨大貢獻是無論如何也抹煞不了的。但是正統的帖學從唐宋元明的發展,至清代已是極盛轉衰,最后董其昌把帖學推向頂峰,同時也把帖學推到了絕處。

  劉亞東在博文《清代碑學興起的重要意義》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金石考據之學于明末清初復興,適逢金石出土日漸增多,而雍正、乾隆年間,文字獄愈演愈烈,致使文人士大夫逃避政治,轉而沉浸于金石考據之學,由此帖學漸衰,碑學崛起。碑學興起和早期碑學書法大家金農、鄧石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分不開的,但同時更重要的是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樹起尊碑抑帖的大旗。幾乎在鄧石如的碑學書法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婦匕碑南帖論》,包世臣又以老師鄧石如的杰出成就在《藝舟雙楫》中大力推崇碑學,稍后康有為在政治變法失敗后的極度苦悶中寫成《廣藝舟雙楫》,進一步發展了阮元、包世臣的碑學理論,自此碑學大興。清代碑學的興起在中國書法上具有跨時代的進步意義.可以說沒有康有為等人對碑學的鼓吹,就沒有清代晚期書法的巨大繁榮,直至今天書法的發展百花爭妍,都可說與清代碑學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清代出現的碑學大家,如金農、鄭燮、鄧石如、何照基等,無一不是在帖學雄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無一不是從傳統的書法、藝術中吸取新的養分發展起來的。金農的“漆書”是他反復追摹漢魏石刻,仿照漢簡及西漢帛書,將點橫撇捺從圓變方,轉折處豎筆細短,字體取斜勢,用墨濃黑,其字像用漆帚刷寫出來的一樣。鄭燮,馬宗霍《書林藻鑒》有云:“板橋有三絕,日畫、日詩、日書。三絕中又有三真,日真氣、日真意、曰真趣。”鄭板橋獨創“六分半書”,實際上是將隸楷參半,予以增減。曾衍《小豆棚雜記》中說:“隸草相雜,號六分半書,觀者謂其創,而實則因鐘繇碑而廣,唐時已有草隸之說,此類是也。”同時鄭板橋以畫法入書,增強了“六分半書”的特殊美。鄧石如在深研漢碑的基礎上,力求篆隸相應,以隸法寫篆書,以篆意寫隸書,最后又以篆隸筆法入楷,他一生獻身書法藝術,不僅更新了篆隸古體,也為帖學各類書體開辟了一條新路。何紹基的書法道路,由唐碑而上溯北朝碑版,再探源篆隸,他說:“余學書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之緒。”(《東洲草堂詩集·文鈔》)晚年則將隸、篆、分、行各體融為一路,互參互見,出神入化,抒性揚情,堪稱“一代之冠”。吳昌碩的書法,五體皆精,以篆書為最。他臨過三幅石鼓文軸,分別為66歲、75歲和83歲。第一幅作品雄強,第二幅作品莊和,第三幅作品超逸。將一軸石鼓文字寫得如此深邃異常,將動與靜、虛與實、穩與險結合得如此巧妙,這種起伏跌宕的韻律感。將篆刻藝術的旨意不露痕跡地滲透在書法作品中,沒有對人的生命的深度體驗是絕對書寫不出來的。

主營:書法課程、教師培訓、書法培訓、課程授權、少兒硬筆書法、毛筆書法、書法教材、版權合作
Copyright ? 2018秉仁書院 版權所有 ?? ?京ICP備18010248號-2|網站地圖
合作郵箱:3433254688@qq.com? 總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月壇西街6號院2號樓102室秉仁書院

友情鏈接:書法培訓加盟|書法培訓課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