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藝舟雙楫》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它論述了書法源流和籀篆隸楷的變遷;闡發重視南北朝和隋碑刻的理論、流變及品評碑刻書法的藝術性;敘述書法用筆技巧和自己學習書法的經驗和榜書、行草、干祿體的書寫要領等。書中提倡南北朝的碑刻書法,總結了清代的碑學,指出長期在帖學統治下書壇的弊端,想從南北朝碑刻中開辟出一條新路。全書結構嚴謹,有系統、有理論,雖有片面處,但仍是清代最為重要的一部劃時代的書法理論著作,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原書》首先強調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身峙立,首含清陽”,“峙立之身,必有文字”,因為身體的直立,就能開闊眼界,產生智能,這是產生文字的根本原因。他進一步分析了文字的發展、變化過程,也是“以人之靈而能創為文字”,因為人的本質,是要求創新的,文字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中國與外國文字的不同,一是“以形為主”,一是“以聲為主”,并認為“中國文字之美備矣”。優秀的書法作品必須“文質彬彬,乃為粹美”。書法要達到“新理異態,變出無窮”、“血濃骨老,筋藏肉瑩”的境界,必須得心應手地運用“藏鋒”和“筆勢”。他提出“八法體勢各異。但熟玩諸碑可得之”,行筆也沒有特別的方法,在于熟練而已。他認為書道如同軍事。“心意者將軍也”,“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康有為為什么要尊碑,并非是為了尊古,而是為了考察隸楷的演變、后世的源流。六朝各體完備,六朝書法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二王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登上了“書圣”的寶座,“右軍所得,其奇變可想”,“右軍惟善學古人而變其面目”。六朝之碑勝于唐以后書甚遠。其觀點雖有偏頗之處,但也不失有獨到合理之點。從書法藝術的風格上看,南北朝之碑最富于各自的風格特征,包含了書法藝術各種不同的審美情趣。康有為認為,書法如同自然界山川的千姿百態一樣,有的雄奇秀美,有的峻峭淡宕,各不相類。他認為書法是時代風氣的反映,“六朝人書無露筋者,雍容和厚,禮樂之美,人道之文也”。人由于天生的靈智,不僅能創造文字,而且能發展文字,六朝人的書法正是六朝這個時代的產物。他竭力推崇顏真卿的書法,也正是顏的書法具有六朝“雍容和厚”的書風。康氏認為魏碑正符合“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的特點。在南、北朝碑中康氏尤重北魏之碑,這是因為北魏特定的歷史環境所給予它的得天獨厚的優勢,社會的相對繁榮導致了書法藝術的繁榮。故北魏的楷書能包蘊眾體,羅列萬象,康氏稱觀北魏諸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陰之道,凡后世所有之體格無不備,凡后世所有之意態亦無不備矣”。從書法藝術的風格上看,南北朝之碑最富于各自的風格特征,包含了書法藝術各種不同的審美趣味。康有為認為,書法如同自然界山川的千姿百態一樣,有的神奇秀美,有的峻峭跌宕,各不相類,康氏考證了南北朝碑的十種風格,提出了南北朝碑風格的“十美”理論:“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日:有十美。”可見南北朝碑從魄力氣象到用筆結構,從精神興致到骨法血肉,都有強烈的風格特征,他認為各朝碑版,尤其是魏碑,風格多樣,包羅宏富,最可供后人摩習。(《書法美學資料選注·提要》)
結束語
我們看到,近年來書法回歸傳統已有很大的進步,“非書法”無論從理論到實踐已沒有太多的影響力。但是書法的精品力作,雖然出現了一些,比如杜甫《秋興八首》長卷在報上展出就有一些相當不錯的作品,但總體來說還有很大差距,還需要時間。主要的問題還是功利主義干擾太大。當下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各類院校和協會開辦了名目繁多的培訓班、研討班、研修班、工作室等等,動輒學費就是上萬、數萬,主辦單位和個人確實盈利不少,但是對于學員來說,一年半載能學到什么?無外乎拿到一張證書,掛上“師從某某名下”而已。一方以文化產業為名獲得了利,一方以速成的方式得到了名。這其實與書法的提升無關,倒是延誤、影響了書法的提升。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與其他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它是文字的藝術,從文字要變成藝術,看似容易,其實需要走過漫長而艱難的路程。我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看看以上所說的三個階段,哪一個階段可以輕而易舉走進去和走出來的?哪一位書法大家不是用畢生的精力才登上這座寶典的?從文字轉變為書法,從一體轉變為五體,是需要一步一步走的,筆法的豐富,章法的變化,神韻的產生,是需要文化、技法、悟性、修養的不斷積累和提高。創新在哪里?不在天外,還是在歷史傳統的長河中。從王羲之到康有為,他們的書法和理論不都是從傳統中汲取營養而最終達到創新高度的嗎?通往書法殿堂,沒有捷徑可走!